病名。指生于手脚丫间的湿疮。出《外科启玄》卷九。又名水渍疮。因久浸水浆或久居水湿之地,湿邪外渍加之局部磨擦而成。常发于手丫及脚丫部,初起患处肿胀,白腐起皱,继因磨擦而糜烂,流水,自觉痒痛,多见辛苦劳作
舌苔老黄而中有黑刺。乃脏腑热极之候。杂病为实热里结;外感为邪已传里、邪毒内陷已深。宜白虎汤、大承气汤,交替间服至苔刺退净。
见面王条。
经穴别名。《千金翼方》卷27:“上气气闭,欬逆,咽冷,声破喉猜猜,灸天瞿五十壮,一名天突。”后《针灸聚英》等书列作天突穴之别名,见该条。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茅膏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千金要方》卷十八:“蛲虫居胴肠之间,多则为痔。”《疡科选粹》卷五:“侵淫淫烂,岁积月累,蚀肠穿穴者为虫痔。”宜服蝟皮丸或黑玉丹。相当于痔疮病人兼染蛲虫者。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三。指生于上腭部之疳疮。症见上腭焮肿,状似莲蓬,渐大而下垂,饮食及牙关开阖不利;或身发寒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多由火毒炽热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利咽,可用五味消毒饮、仙
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指妇女于月经期间呕吐蛔虫。王伯龙《养儿宝》:“经来寒热,四肢厥冷,大汗不止,呕吐蛔虫。宜用乌梅丸、当归四逆汤。”
【生卒】:约1180~1256【介绍】:宋代医家。字季稚。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撰《简便方》1卷,已佚。
指病因和病理均属热而表现出寒的假象。参见真热假寒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