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元代医生。安徽怀远人。继承家学。曾任太医院提举。
骨名。指下颌骨体。
见《太平圣惠方》。即皂角刺,详该条。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多因郁怒伤肝,肝气犯脾,湿热下注所致。症见阴户肿胀作痛,或小便涩滞,下腹部不舒,甚则伴有寒热等。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蛇床子、地肤子、黄柏、防风、苦参煎汤熏洗。
病证名。见南京中医学院编《中医学概论》。即蟹睛。详该条。
见《广西中草药》。为黑面神之别名,详该条。
研制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穿山甲、地榆、当归、白芷、紫草、乳香、没药、血竭、栀子、大黄、冰片。油膏剂,外用适量,涂敷患处。功能止痛消肿,生肌解毒。治烧伤烫伤,红肿起疱,疮面溃烂、化脓等。
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亦名阳汗。详该条。
①指自手、足三阴经分出的络脉。②下行的或位置较深的络脉。《灵枢·百病始生》:“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便血)。”
古病名。即湿脚气。见《医门补要》卷中。详湿脚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