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因小肠有病引起的水肿,为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由于小肠热郁,水湿内停,湿热相搏,注入下焦所致。临床症状为浮肿,小腹急满。治宜清热利湿,用导赤散加减。
出《芷园臆草》。即柳枝,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调疽。见该条。证治见指疔条。
出《脉经》。亦名双生、骈胎。指妇人一次怀二胎。
病名。因跌扑坠堕误行补涩所致。《证治汇补》卷五:“坠堕闭剉、气逆、气郁,误行补涩则瘀蓄于胃,心下胀满,食入即吐,名曰血逆;瘀蓄于脾,大腹膨胀,渐成鼓满,名曰血蛊。”参见血鼓、蛊条。
见《海南植物志》。为猪笼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清初藏族医家。青海人。生平欠详。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即难产。详该条。
即补阴。详该条。
病名。指吞服生金而出现中毒症状者。急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生金毒药物,如白药子、翡翠石、鹧鸪肉、鸭血、白鸭通汁、生鸡屎淋汁等。可参考。参金石中毒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