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子瘖(yin 音)

子瘖(yin 音)

病名。见王肯堂《胎产证治》。亦名身重瘖哑哑胎妊娠不语。指妊娠期间出现声音嘶哑,或不能发声的一种病症。《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九月而瘖。”因孕至八、九个月,胎儿长大,阻绝胞中之络脉胞脉受阻,肾阴不能上荣舌本,以致逐渐或突然不能发声。一般不需治疗,待十月子生,胞脉复通,可自然恢复。亦可滋肾益阴,用六味地黄丸加沙参、麦冬以生其津,津足则荣舌本,自能发声。慎勿宣窍开发。

猜你喜欢

  • 篇蓄

    出《神农本草经》。又名扁竹、竹节草、猪牙草。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的全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苦,寒。入膀胱经。清热,利尿,杀虫。①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黄疸,痢疾

  • 足厥阴经别

    十二经别之一。原称足厥阴之正。《灵枢·经别》:“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在足背部从足厥阴肝经分出,上至外阴毛际,与足少阳胆经的经别汇合而并行。

  • 慢脾风

    病证名。慢惊风的一种类型。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脾风、虚风。多因吐泄既久,脾虚气弱,肝失濡养所致。症见闭目摇头,面唇发青发黯,额上汗出,四肢厥冷,手足微搐,气弱神微,昏睡不语,舌短声哑,呕吐清水,

  • 虚泄

    ①指大便溏泄之属于虚证者。多因脾胃虚弱,肾阳衰微所致。症见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嗳气,大便稀薄而无酸臭味,舌淡嫩苔白,脉虚等。治宜补中温肾。②指脉虚而又下泄,为阴血损耗之候。《素问·玉版论要篇》:“

  • 病名。见《五十二病方》。《灵枢·痈疽》:“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泣通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为急性化脓性疾患的总称

  • 太阳经病

    病证名。亦称太阳经证。一般指桂枝汤证与麻黄汤证。《伤寒溯源集·太阳经纲领》:“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眥,上额交巅,从巅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夹督脉而行。风寒客之,故头项强痛也

  • 风热喉

    病名。多由风热外袭,致邪热壅塞肺系而成。《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风热而起,满口发细红点,根常淡白,舌下两边三四块,六脉洪紧。”治宜疏风清热、利咽。用六味汤加玄参、黄芩、栀子、花粉等。

  • 郑惠卿

    【介绍】:宋代医生。编有《婴儿病证幼幼方论》十卷。

  • 太医院通事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 医学传灯

    书名。2卷。清·陈德求撰。刊于1700年。本书论述33种常见内科杂病的证治,书中融会古人学术经验,结合作者个人临床心得,有论有方,可资参考。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