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寒伤荣证

寒伤荣证

病证名。指麻黄汤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注解伤寒论》卷三:“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荣。”《张氏医通·诸伤门》:“如见恶寒、发热、头疼、骨节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寒伤营证也。以寒为阴邪,故直伤于营分,营伤,所以腠理固闭,无汗而喘,身疼,骨节痛,而脉不柔和。”《伤寒论大全》卷一:“因寒则伤荣,恶寒、头痛、脉浮紧而无汗,则用麻黄汤开发腠理以散邪,得汗即愈。”参见太阳伤寒条。

猜你喜欢

  • 惊水

    病证名。即惊风后引起的水肿。《普济方》卷三百八十六:“惊水者,前后重叠受惊,致令心火燥盛,饮水过多,停积于脾,其候四肢肿,身上热,若其脉大者生,小者死。”治宜健脾利水。用五苓散合五皮饮。

  • 数脉

    脉象之一。脉来急速,一息五至以上。《脉经》:“数脉来去促急。”主热证。数而有方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 筋根

    出《神农本草经》。为旋花根之别名,详该条。

  • 经早

    见《景岳全书·妇人规》。即经行先期。详该条。

  • 怕痒花

    出《群芳谱》。为紫薇花之别名,详该条。

  • 清气利咽汤

    《焦氏喉科枕秘》卷二方。茯苓、苏梗、甘草、栀子、陈皮、桔梗、贝母、香附、天花粉、枳壳、半夏。加生姜一片,水煎服。治风热喉丹,形如赤珠,或紫或白,犯之即痛,日久则嗌气。如火盛咽痛色紫,去半夏、生姜,加黄

  • 女须

    即女膝穴,见该条。

  • 十五络

    又称十五络脉、十五别络。十二经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任脉络、督脉络和脾之大络,共为十五络。有网络全身,沟通表里内外的作用;在辨证及治疗上亦有一定意义。《灵枢·经脉》:“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

  • 注泄

    水泻的古称。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又称泄注、注下。《圣济总录》卷七十四:“腹胀下利,有如注水之状,谓之注泄,世名水泻。”详水泻条。

  • 本草万方针线

    书名。8卷。清·蔡烈先辑于1712年。本书将《本草纲目》中所附的单方(包括全部附方以及发明项下的个别处方),按病证分类编成索引。每一病证均记明该书的卷、页数。内容分为通治部、外科、女科、儿科、上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