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

病证名,属痿证、痿躄的范围。多由风湿热之邪内窜经络所致,不同于一般温邪袭肺或暑湿壅阻肠胃。《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弛张为痿。”临床表现早期类似感冒,如发热呕吐、腹泻等。发生麻痹前期多有面赤,咽红,出汗,全身肌肉疼痛拘急四肢颤震等。治宜通利湿热,祛风通络。若病毒内窜,可出现嗜睡,昏迷,抽搦,项强喘促,吞咽困难等症,治宜熄风镇静,或定喘降逆。本病进入麻痹期,瘫痪可发于身体各部,常见于四肢,尤以下肢为多见,治宜疏风通络,调和气血,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如面部瘫痪,可用牵正散加减,或针刺颊车地仓合谷。若此期未能恢复,日久引致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即为小儿麻痹后遗症。治宜补益肝肾,温通络脉,可用虎潜丸活络丹金刚丸等。并积极配合针灸按摩治疗,上肢瘫痪取肩髃肩髎曲池大椎;下肢瘫痪取足三里解溪环跳风市阳陵泉;腹肌瘫痪取中脘梁门气海;颈肌瘫痪取天柱天鼎天容

猜你喜欢

  • 芍药防风汤

    《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八方。升麻、防风、陈皮、桔梗、川芎、炒白芍、甘草、厚朴(姜炒)。水煎服。治小儿痘出不快,发热腹痛而烦躁者。

  • 存真图

    书名。见《郡斋读书后志》。又名《存真环中图》。1卷。宋·杨介编。“存真”指脏腑的图象,“环中”指经络在体内的环行。这是十二世纪初,北宋封建统治者利用被处决的尸体,遣医并画工绘图,又经杨介考订校正成书。

  • 郭日生

    【介绍】:参见郭居易条。

  • 合穴

    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故名。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即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

  • 五胠俞

    经穴别名。《素问·刺疟》:“五胠俞各一。”王冰注:“五胠俞谓譩譆。”

  • 水牛膝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节节花之别名,详该条。

  • 妊娠口舌生疮

    病证名。病因孕后血聚养胎,血热心火上炎所致。治宜清热、泻火。方用东垣凉膈散(方见妊娠咽喉痛条)。

  • 假寒

    指病因和病理均属热而表现出寒的假象。参见真热假寒条。

  • 鹤顶

    经外奇穴名。①出《针灸集成》。《外科大成》原名膝顶。位于膝部,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主治下肢瘫痪,鹤膝风,脚气,膝关节炎等。向上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②出《考正穴法》。

  • 肝经实火

    即肝火的实证。参肝火、肝火上炎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