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手阳明之筋

手阳明之筋

手阳明经筋。《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頄。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猜你喜欢

  • 涎嗽

    证名。出《儒门事亲》。指咳嗽而有痰涎溢出者。多由风热炽盛,灼液酿成痰涎,上逆而嗽;亦有素体阳虚,肺复受寒,以致痰涎上泛,射肺而嗽。风热炽盛者,治以清热豁痰为主,用温胆汤加竹黄,竹沥,僵蚕之类;阳虚受寒

  • 绿风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谓病发则瞳神之色“若蓝靛之合藤黄者,绿风也”(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即绿风内障。详该条。

  • 加减玉女煎

    《温病条辨》卷一方。原名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生石膏一两,知母、玄参各四钱,生地黄、麦门冬各六钱。水煎,分二次服。功能清气凉血。治太阴温病,气血两燔,口渴,脉数,舌绛等。

  • 暑温

    病名。指发生于夏季的温热病。可见于乙型脑炎等病。暑多挟湿,暑温则指暑热偏盛者。《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主要症状有壮热口渴,心烦而赤,汗多少气,脉象洪大等。病程中极

  • 水恣

    病名。又称水恣泄。因膈热口渴,饮水过多所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渴引饮者,是热在膈上。水多入则下鬲入胃中,胃经本无热,不胜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谷一时下。”可灸大椎三五壮,或用平胃五苓散,

  • ①病名。饮证的总称。出《素问·至真要大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并治》:“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诸饮者,皆由荣卫气否涩,三焦不调,

  • 瘀血

    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以及瘀积于器官内的。可因病致瘀,如跌扑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机阻滞,经脉阻塞,瘀热互结

  • 疠风

    病名。慢性传染性皮肤病之一。《素问·风论》卷五:“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溃疡。”又名冥病、大风、癞病、大风恶疾、疠疡、***风、麻风、风癞、血风。由体虚感受暴疠风毒,邪滞肌

  • 己分

    即己位。古天文学家取比较固定的恒星(二十八宿)以标志天体的部位,东西南北各七宿相连成一大圈,二十八宿各有方位。以十干之方位合之,则角轸二宿当东南方的己位。《素问·五运行大论》:“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

  • 柴胡清膈煎

    《通俗伤寒论》方。柴胡八分,大黄(酒浸)、枳壳、黄芩、薄荷各一钱五分,焦栀了三钱,桔梗一钱,连翘二钱,甘草六分,淡竹叶三十六片。水煎服。治少阳表邪,内结膈中,膈上如焚,寒热如疟,心烦懊憹,大便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