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暑风

暑风

病名。①指中暑而兼昏迷搐搦者。《六气感证要义·暑》:“夏月猝倒无知,由于心火暴甚,暑热乘之,名曰暑风。”《增订伤暑全书》卷上:“忽然手足搐挛,厉声呻吟,角弓反张,如中恶状,为暑风。”治宜以温热水化苏合香丸灌之,候其稍甦,即以黄连香薷散羌活煎服。痰盛者,用六和汤星香散等。《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先病热,服表散药后,渐成风病,谵语,狂呼乱走,气力百倍,此亦暑风,与阴风不同,宜解散化痰,不可汗下,宜竹叶石膏汤去参、术加黄连、知母。”本证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各种感染发热性疾病伴有中毒性脑病及重症中暑等疾患。②即中暑。《医碥》卷一:“中暑,或名暑风,以与中风相似也。”③指暑月身痒赤肿的一种病证。《证治要诀·伤暑》:“暑月身痒如针刺,间有赤肿处,亦名暑风。末子六和汤和消风散,酒调服。暑风而加以吐泻兼作者,六和汤、藿香正气散各半贴,加全蝎三个。”

猜你喜欢

  • 臂痛

    证名。指上下臂关节、肌肉作痛。多由风寒湿邪侵袭、痰饮留滞、血不荣筋、阳气不足、气滞血瘀或提挈重物损伤所致。《证治要诀·臂痛》:“臂为风寒湿所搏,或饮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肿者,有不肿者。…

  • 痛如针刺

    证名。见《银海精微》。为眼珠疼痛如针刺样的证候。可见于内、外障眼疾。本证有虚实之分。实证多为心经实火所致。症见头痛眼胀,赤热刺痛,持续无间,泪出羞明,或黑睛生翳等;虚证常属体疲目劳,荣气不上溯于目所致

  • 挢引

    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挢是举起、翘起和矫正的意思,引即导引。指按摩和导引法。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挢,……谓为按摩之法,夭挢引身,如熊顾鸟伸也。”

  • 向日葵梗心

    见苏州医学院等《中草药手册》。即向日葵茎髓,详该条。

  • 抗骨质增生丸

    研制方。见《新编中成药手册》。熟地黄、肉苁蓉(蒸)、女贞子(盐制)、骨碎补、淫羊藿、鸡血藤、莱菔子(炒)、狗脊(盐制)、牛膝。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每服一丸,一日三次,温开水送服。功能补肾强骨,

  • 惊风伞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追风伞之别名,详该条。

  • 矮桐

    见《江西民间草药》。为臭牡丹之别名,详该条。

  • 虫心痛

    病证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指虫扰所致的心痛。《圣济总录》卷第五十六:“论曰,诸虫在人身中,若府藏平调,则自安其所,若藏气虚弱,或因食肥甘过度,致动肠胃间诸虫,其虫往来上攻于心络,则令人心痛。痛

  • 临产口噤目翻

    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临产忽然口噤目翻者,由肝脾虚而风邪乘之也。……此极危症,宜四物驱风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肉桂、秦艽、枳壳、红花、冬葵子、车前子、生芝麻)。

  • 湿气

    ①六淫之一。《素问·天元纪大论》:“太阴之上,湿气主之。”湿气,为长夏的主气。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粘腻,能阻滞气的活动,影响脾的运化。外感湿邪,常见体重腰痠,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痛处不移。湿浊内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