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卤地菊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小儿感受温热病邪,侵袭经络,壮热,发痉者。治宜辛凉镇痉。用白虎汤加全蝎,蜈蚣之类。参见风温痉条。
①古病名。指脾积。见《难经·五十四难》。《济生方》卷四:“痞气之状,留于胃脘,大如复杯,痞塞不通,是为脾积。诊其脉微大而长,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治疗
多由饮食不慎,误食蜈蚣。可先取生猪血饮之,少倾以清油灌口中,蜈蚣滚在血中即吐出。后以雄黄末调服,以解其毒。
经穴别名。《素问·刺疟》:“五胠俞各一。”王冰注:“五胠俞谓譩譆。”
①见《广西中药志》。为山海螺之别名。②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土党参之别名。各详该条。
通常指尿道口和肛门等。
【介绍】:宋代医家。撰有《王素经验方》三卷。
病证名。指非因情志因素而时时流泪的证候。可分冷泪和热泪。冷泪包括风冷刺激所致之迎风流泪和泪液排泄受阻所致之无时泪溢。热泪常见于热证眼病及异物入目等。详见冷泪、热泪条。
【介绍】:元代医生。生平不详。和赵大中合撰《订补风科集验方》二十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