槌骨
耳骨之一。即鎚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鎚,故名。
耳骨之一。即鎚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鎚,故名。
综合性医书。5卷。清邹承禧撰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卷1妇儿例,卷2真字例,卷3风暑例,卷4古人转手例,卷5考订药味机窍、新方药窍等内容。作者撰写此书,参阅医籍文献不下数百种,并附张仲景、叶天士
针灸治疗术语。出《灵枢·经脉》。意谓对虚实不明显的病症,可以按经取穴治疗。张介宾说:“言本无虚实之可据,而或有邪正之不调者,但求所在之经以取其病也。”
见《中药制剂手册》。炒杏仁、生石膏、栀子(姜水炒)、天花粉、炒苏子、煅蛤壳、栝蒌皮各60克,炒牛蒡子、青黛、射干各30克,甘草12克,细辛6克,龙涎香1.5克,麝香0.6克。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
《串雅内编》卷一方。①麦门冬八两,熟地黄一斤,玄参七钱,五味子一两。水煎,分三次服。治痿症,日久不愈。②熟地黄八两,玄参三两,五味子三钱,山茱萸四钱,牛膝一两。水煎,分二次服。治痿症,服上方见效后,改
补法之一。用温性补益药治疗虚寒证的方法。如脾胃虚寒用理中汤;肾气虚寒用右归丸。
见丁甘仁医案条。
【介绍】:见魏了翁条。
病名。指月经忽来而月经量甚少。秦景明《女科医宗大成》:“此因阴气乘阳,内寒血涩,以致经血乍来乍少。而在月后者,治用八物汤(四物汤加人参、白术、黄芪、红花、陈皮、甘草、丹皮)。”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小儿神怯气弱,受惊吓所致的痉证。症见发热,或有汗,或无汗,面时青时赤,梦中呓语,手足蠕动。宜复脉汤去参、桂、姜、麦,加丹参、丹皮、***,补心之体,以配心之用(清·吴鞠通《解儿难》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鲜黄连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