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病证名。为疳证、疳疾、疳病的简称。是一种由脾胃运化失常所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病证。多见于5岁以内的儿童。主要由于喂养不当,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以及六淫疫毒,诸虫感染,热病久病之后而致脾胃虚弱。病因虽多,而病变的关键在于脾胃。《小儿药证直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脾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生化气血,滋养百骸,若长期脾胃失调,运化不健,水谷停滞,久则精液耗伤,精血不生,气血俱虚,则可引起形体及五脏的病变。临床上以面黄肌瘦,毛发稀黄,食欲反常,肚腹膨胀,大便失调等为主症。病久则影响生长发育,或因病久正气伤残,导致其他并发症。如由于脾不统血或血热妄行,可见皮肤紫癜;若脾虚水湿泛滥,可形成肢体浮肿;若正气大亏,阴阳两伤,则可出现阴竭阳脱的危象。本证多见于营养不良或慢性消化不良和小儿结核病后期及其他慢性传染病的损害。由于其病因复杂,症状表现不一,故历代医家对疳的分类,亦较繁杂,有从病因病机命名者,如热疳、冷疳、冷热疳、哺乳疳、蛔疳、甘疳、五脏疳、脑疳、脊疳、节疳、鼻疳、疳眼、牙疳。有从症状命名者,如内疳、外疳、疳嗽、疳痨、丁奚疳、哺露疳、干疳、疳积吐、疳泻、疳黄、疳水、疳痢、疳肚、疳肿胀、钻牙疳等(详见各条)。一般治疗以清热消积,驱虫除疳为主,病因清除之后,则着重于调理脾胃。还可配合捏脊、针刺四缝、割治等。

猜你喜欢

  • 蜜父

    见《本草纲目》。为梨之别名,详该条。

  • 潘霨(wèi 位)

    【介绍】:清代医家兼官吏。字伟然。江苏吴县人。官至贵州巡抚,精于医,任官所到之处,恒以医济民。辑刻有《园医学六种》,为其在江西时所作。其书包括伤寒、针灸、妇产、外治、本草等科,流传较广。

  • 新编医方大成

    见医方大成条。

  • 小晕药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赤胫散之别名,详该条。

  • 新修本草图经

    见新修本草条。

  • 伤酒吐血

    病证名。见《医钞类编》卷七。《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酒性大热,最易伤胃,胃气不守,乱于胸中,中焦之血,不布于经络,因热射肺而为咳逆,

  • 徐而疾则实

    针刺手法要领之一。出《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针入皮下以后,进针时宜慢,出针时宜快,能使正气深入,为补。参见疾而徐则虚条。

  • 指针疗法

    又称指压疗法、点穴疗法。是指以手指于选定穴位上进行按压、爪切或掐拿等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以手指代替针具进行刺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病能论》所述:“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即是指此

  • 神塞丸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五方。麝香一分,生白矾一钱,沉香三分,糯米五十粒。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丸薄绵裹之,如左耳出血塞右鼻,右耳出血塞左鼻,两耳俱出血塞两鼻,左鼻出血塞右耳,右鼻出血

  • 十天干

    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简称十干。商代便用以记天日,其顺序,取义于种子的萌芽、生长、发育、繁殖以至衰老、死亡、新生的全过程。《汉书·律历志》解释:“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丙于丙,大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