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斑叶兰之别名,详该条。
见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人中黄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西中药志》。为佛手柑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九节茶之别名,详该条。
灸疗著作。敦煌出土卷子。约撰于唐代,撰人未详。现存残卷,书名原阙,后据内容新拟。现存人体正背面图18幅,每图旁示穴位、主治证候及灸治壮数。其中有些穴名不见于现存针灸专书,如板眉、脚五舟、天门、聂俞等。
婴儿出生后,左右顶骨与枕骨形成的三角形骨间隙。参囟条。
见《中药通报》5(1):26,1959。即大金钱草,详该条。
病证名。指小儿下利而赤多者。《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有挟客热,客热入于经络,而血得热则流散,渗入大肠,肠虚则泄,故为赤利也。”其症下利带有赤色粘胨,或下纯血,并伴有烦渴、脉数等。治以清热凉血为主
见《陆川本草》。为甘露子之别名,详该条。
①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外科》,为买麻藤之别名。②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蘡薁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