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脐下悸动不安。常为奔豚证的征兆。多因肾阳虚衰,水气内动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本义》:“脐下者,膀胱之位也。肾属
见《昆明民间常用草药》。为透骨香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中医学院《中草药学》。即蚕豆壳,详该条。
病名。明·周慎斋《秘传女科》:“阴户生疮名天马疮。”详阴蚀条。
见《桂海虞衡志》。即韶子,详该条。
【介绍】:元末针灸医家。字瑞庵。兰溪(今属浙江)人。名医王开之子,承父业,精针灸,屡游三吴,医名大振。与父合注窦汉卿《铜人针灸密语》。又撰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卷,记述经验取穴效方,并编为歌括。文
即儿脐出血。详该条。
王,通“旺”,旺盛的意思。《内经》认为“脉合四时阴阳”,在不同时令季节而出现相应的脉象为正常,《难经·七难》称之为旺脉。如冬至后第一个甲子日以后的六十天,是少阳主令的季节,“少阳之至,乍大乍少,乍短乍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即益母草,详该条。
①出《尔雅·郭璞注》。即水芹。②出《名医别录》。即旱芹。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