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亦称经前口疳。指每值临经或经行时口舌糜烂,每月如期反复发作。多由心胃之火上炎所致。若平素思虑过度,耗及心阴,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经期经血下注、心阴益虚、心火亢盛,上炎口舌,或肾精不足,虚火上炎
涌流出于外。《素问·著志教论》:“阳气滂溢,干嗌喉塞。”
出《濒湖集简方》。即桐皮,详该条。
病名。即牙痈。详该条。
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即热夜啼。详该条。
元、明、清代医官职称。明、清两代,院判的职位仅次于院使。元代于1322年(至治二年)设院判2人,官阶正五品。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冬虫夏草之简称,详该条。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即月阙疮。详该条。
【介绍】:元代医生。江西安福县人。通医学,后归隐东阳山下。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二方。煅牡蛎四钱,雄黄二钱。为细末,蜜水调浓,重汤炖温,涂患指,日五、六次。治天蛇毒初起,闷肿无头,色红,痛如火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