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普济消毒饮子,详该条。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呕吐论》。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呕吐。常并见恶寒发热、头痛、脘腹痛、泄泻等症。外感呕吐有风气呕吐、寒气呕吐、暑气呕吐、湿气呕吐、湿热呕吐、燥热呕吐等。详各该条。
《外台秘要》卷八方。又名外台茯苓饮、茯苓饮。茯苓、白术各三两,人参、炙枳实各二两,生姜四两,陈皮一两半。水煎去渣,分三次服。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水吐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
见伤寒准绳条。
【介绍】:唐代藏医学家。曾与汉族高僧、医家马哈也那(一译摩诃衍)合作将大批中医书籍翻译成藏文。据载,现存最早的藏医文献《月王药诊》就是其中之一,为汉藏医学交流作出贡献。
证名。小儿中风口斜僻,是风邪入于颌之脉络所致,见于面神经麻痹。治宜疏风舒筋,用防风散内服;外用蓖麻子、樗根皮、栝蒌瓤研末,以大麦面作饼,上掺药末,左患贴右,右患贴左(《太平圣惠方》)。针刺地仓透颊车
经穴别名。出《千金要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肠山。即承山,见该条。
疟疾之一。即温疟、瘅疟。《症因脉治》卷四:“阳明瘅疟《内经》名瘅疟,仲景名温疟。瘅疟之症,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呕,面赤口渴,虽热已而六脉仍数大者。《内经》名热伤阳明瘅疟之症,仲景发明《内经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为钟乳石之处方名,详该条。
见保赤存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