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脉经

脉经

脉学著作。①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共10卷。卷1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卷2、3则以脉合脏腑经络,举其阴阳虚实,形证之异同,作为治疗依据;卷4决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并论脉法;卷5述仲景、扁鹊脉法,卷6列述诸经病症;卷7~9讨论脉证治疗,其中卷7以伤寒热病为主,卷8为杂病,卷9为妇产科、小儿病证;卷10论奇经八脉及右侧上下肢诸脉。原有“手检图三十一部”,今已亡佚。《脉经》经宋·林亿等校订后,卷数未变,而篇次和内容均有所更动。此书刻本颇多,建国以来,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先后有影印本刊行。②《内经》以前的脉学著作。《素问·示从容论》:“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③黄公兴秦承祖康普思(以上见隋书·经籍志》)、王子颙、甄权(以上见《新唐书·艺文志》)、李勣(见《崇文总目》)等均撰《脉经》,均佚。《濒湖脉学》、《脉诀汇辨》等所列“考证书目”中有蔡西出《脉经》,亦未见。

猜你喜欢

  • 元儿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膻中,见该条。

  • 泻心各半汤

    《症因脉治》卷三方。川黄连、甘草、桑白皮、地骨皮。水煎服。治肺热腹胀,心火刑金者。

  • 热晕

    病证名。指眩晕由火热炎上所致者。《东医宝鉴·外形篇》:“热晕,火热上攻,烦渴引饮,或暑月热盛,宜大黄散、荆黄汤。”参见火冲眩晕条。

  • 非位

    运气术语。指不当其位。《素问·六微旨大论》:“非位,岁不与会也。”

  • 宝鼎香

    见《本草纲目》。为姜黄之别名,详该条。

  • 足少阳经病

    即胆经病,十二经病之一。《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颌痛,目锐眥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

  • 向天草

    出《庚辛玉册》。为瓦松之别名,详该条。

  • 王氏封囟散

    《幼幼新书》卷六引《王氏方》方。又名封囟散。柏子仁、防风、天南星各四两。每次一钱,以猪胆汁调匀,摊绢上,按囟大小贴敷,常以水润勿干,一日一换。治小儿解颅,囟大、骨缝不合,咳嗽鼻塞。

  • 腹冷痛

    证名。见《丹溪心法·腹痛》。指感寒或脾胃虚冷所致的腹痛。《伤寒类证活人书·问腹痛》:“尺脉弦,肠鸣泄利而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汤主之。”《证治要诀·腹痛》:“若冷痛,用温药不效,痛愈甚,大便不甚通,当微

  • 虚损喉癣

    病名。见《景岳全书》卷二十八。系指喉癣之由于肝肾虚损者。详见喉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