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舌疔

舌疔

病名。《医宗金鉴》卷六十六:“舌疔舌上生紫皰,其形如豆寒热憎。”由心脾火毒所致者,症见舌生紫皰,其形如豆,坚硬而疼痛,并兼发热恶寒。初起宜泻火解毒,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或外擦紫雪散,或噙化蟾酥丸。由瘟疫火毒上炎所致者,舌疔大如樱桃,或红或紫,疼痛肿胀、易致化脓出血。《温热经纬·余师愚疫病篇》:“舌上发丁,或红或紫,大如马乳,小如樱桃,三五不等,流脓出血,重清心火,宜本方(即清瘟败毒饮)增石膏***连翘银花。舌上成坑,愈后自平。”治宜解毒消肿。可选用粘子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等加减。亦可外擦紫雪散。

猜你喜欢

  • 忠顺药师

    【介绍】:见拳衡条。

  • 木绵

    出《名医别录》。为杜仲之别名,详该条。

  • 吴嗣昌

    【介绍】:明代医家。字懋先。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世医出身,明代初年(十四世纪中叶)疾疫流行,他救活多人。著有《伤寒正宗》、《医学慧业》,已佚。

  • 胞生肉沙

    病证名。梁翰芬《眼科学讲义》:“肉沙之证,风热之邪,滞在太阳,气血凝结所致。胞皮内生红粒,状如碎沙粒,藏在胞皮之内,旧说称为鱼子,其大者,即谓之为石榴,色红,日久不除,必致连累睛珠,多致昏瞆。”参见鱼

  • 黄道

    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赤道成23°27′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 疮疡辨痛

    见《外科启玄》卷一。用以判断疮疡的深浅、轻重、虚实。罹患疮疡后,由于病邪内蕴,气血瘀滞,经络阻塞不通,而发生疼痛。临证须辨痛的性质:轻痛者浅在皮肤肌肉,常先肿而后痛;重痛者深在筋骨,常先痛而后肿;痛而

  • 足太阴疟

    病名。指疟发于足太阴者。《素问·刺疟篇》:“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盖以脾喜乐,病则否,上焦痞塞,故好太息而不

  • 黄花苦豆子

    见《宁夏中草药手册》。为野决明之别名,详该条。

  • 痰疬

    病名。瘰疬的一种。见《外科正宗》卷二。多因冷热不调,饥饱喜怒失常,致脾失健运,生痰结核而成。初起如梅、李,可遍及全身,久则微红,后可破溃,溃后易敛。治宜行气豁痰,用芩连二陈汤。

  • 云连

    见《本草从新》。为黄连药材之一种,详黄连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