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陕西中草药》。为洋蓍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亚麻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房室过度伤肾所致的失血。《不居集》卷十三:“肾经失血:肾主五液,因房劳而动血者,出于肾。”其症多伴见气喘咳嗽。或呕吐痰涎,面红,骨蒸盗汗,咽干,烦躁。甚者大吐大衄,失血不止,四肢厥冷,小便不利
丛书名。共6种,《脉赋、脉诀、真刘三点脉诀》(原题晋·王叔和等撰)、《用药歌诀》(不著撰人)、《药性赋珍珠囊》、《伤寒活人指掌提纲》(元·吴恕撰)、《诸病论》(不著撰人)、《难经》。
书名。又名《理瀹骈文二十一种膏药》。辑人不详。2卷。刊于1875年。本书取吴尚先《理瀹骈文》一书中的21个膏药方(附糁药方27种,补录验方10余首)编成。上卷述各方的治疗病证;下卷记各方的配合制法。后
病名。指秋季的一种热病。《温热经解·客气温病治法》:“秋温,不大便五六日,舌苔焦燥者,热病也,大承气汤主之。秋温,化热十余日,邪入厥阴,唇焦齿燥,耳聋,舌根焦黑,手指蠕动欲痉者,三甲复脉汤主之。秋温,
针灸体位。详坐位条。
病名。又名痔疮,痔核。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古代对痔的认识有二:①明·楼英《医学纲目》卷二十七:“凡人九窍中有小肉突起皆曰痔。”如耳痔、鼻痔等。②泛指多种肛门部疾病
脉象之一。脉细小而软,似有似无,欲绝非绝。《医学入门》:“微似蛛丝容易断。”主阴阳气血诸虚。可见于休克、虚脱或慢性虚弱病症病后元气大虚等。
书名。明·秦景明撰,清·秦皇士补辑。4卷。刊于1706年。本书以内科杂病为主,论述各种病证。主张先辨症候,次查病因,再审脉象,最后决定治法,故以《症因脉治》为书名。书中对于每种疾病的辨证,均分列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