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隔饼灸,见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洋虫之别名,详该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藤杜仲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口唇糜烂。详口糜条。
见《本草纲目》。即威灵仙。详该条。
【介绍】:见王兆年条。
【介绍】:见许昭条。
小儿患病而表现于身形体态方面的征候。《幼科指南心法》:“要识小儿形症,但将相貌推求。黄浮肌瘦痞瘕瘤,唇摄面青痛楚。吐舌唇焦内热,昏昏好睡脾辜。手掀足掣是惊由,疳疾青筋大肚。”“眼角眵生肝热,口边涎出脾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统秘》。大嘴即大眦。即大眦赤脉传睛。详该条。
病名。①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又名蛇瘴、虾眼、南方称著毒。由外伤染毒入于肌肤筋骨所致,或脏腑火毒凝结而成。其证随处可生,好发于手、足指端。《外科大成》卷四:“瘭疽……初出红点,次变黑色,小者如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