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福建中草药》。为老鼠耳之别名,详该条。
即趾骨关节。
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郁而化热,致肺气宣降失常,证见恶寒发热,咳嗽,咯痰黄稠,不易咳出,舌红脉浮数;或兼见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等症;重症可见气喘鼻煽,烦躁不安等。治宜疏风泄热,辛凉解表。
《串雅内编》卷二方。朱砂、雄黄、矾石、磁石、石胆各等分。升炼取飞霜外用。治痈疽。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碎米柴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跗骨即蹠骨,左右各五块。多因跌打,压轧所伤,通常蹠骨基底部骨折最多,体部次之。局部肿胀、疼痛,压之痛剧,可有骨声,活动受限。治宜手法整复,夹缚固定。用药详见骨折条。
古病名。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①指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所致的痢疾。《时病论》卷三:“水谷痢者,糟粕脓血杂下,腹中微痛,登圊频频,饮食少餐,四肢困倦,脉来细缓无力,或关部兼弦,此因脾胃虚寒,虚则不能
同肺失清肃。详该条。
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厚,如鸡子黄涂罩舌上,多为湿热结于中焦,或热邪与痰湿互结所致。宜清热化痰燥湿。
见《广勤轩遗稿》。即外眦。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