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本草选编》。为地柏枝之别名,详该条。
见《西藏常用中草药》。为洪连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黑大豆之别名,详该条。、
解剖名。出《灵枢·忧恚无言》。即唇,亦作唇口。唇之色泽具诊断意义。《疡医大全》卷十四:“唇口焦红者吉,唇红者主烦躁渴饮,唇燥裂者是脾热,唇口俱肿赤者是热极……,唇青者主血虚脾寒也……。”参见唇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资生经》。《针灸大全》作听河。即听会,见该条。
见《本经逢原》。为葎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本草纲目》卷九。指丹毒之严重者。详丹毒条。
即语言蹇涩。《诸病源候论·蹇吃候》:“若府藏虚损,经络受邪,亦令语言蹇吃。”详见语言蹇涩条。
名词。出《混俗颐生录·户内消息·禁忌消息》。指阴毛。
《素问补遗·刺法论》:“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喻脾有协助心神决定意志的功能,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