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有堂。戎州(今四川兴文县西)人。年轻时经商,后弃商业医,编有《齐氏医书四种》(1806年刻行),包括:《医案》、《家传医秘》、《痢症汇参》、《痘麻医案》。
《兰室秘藏·泻痢门》方。黄芪、柴胡、当归、益智仁、陈皮各三分,升麻六分,炙甘草二钱,红花少许。为粗末,水煎服。治大便日行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作泻,腹中鸣,小便黄。
病证名。足太阴脾经经气异常所致。《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
病名。①指疫疠阴证。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说疫全书》卷二:“寒疫、世之言疫者,将瘟疫二字读滑。随曰疫止有瘟而无寒也,……至于当天气方温热之时而凄风苦雨骤至,毛窍正开,为寒气所束,众人同病,乃天
①六腑之一。上接阑门,与小肠相通,下连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大肠接纳小肠下注的消化物,吸收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传送至肛门排出体外。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
体表部位名。胸前两旁高处。《灵枢·本输》:“足阳明,侠喉之动脉也,其腧在膺中。”
即病邪。《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参见邪条。
指身体,与精神相对而言。
①外假热而内真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参真寒假热条。②表热与里寒同时并见。详表热里寒条。
经外奇穴名。《外科大成》:“便毒灸法:随患之左右,量手中指为则子,次自手掌尽处横纹量起,自臂当中以则子尽处是穴,麦子大艾炷灸三壮,肿消痛止。”所指灸处,即位于前臂屈侧,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