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导引。详该条。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为九疸之一。因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所致。症见身面发黄,渴而数便。参见黄疸有关条。
骨名。出《素问·骨空论》。又称,又名血盆骨。即锁骨。参见拄骨条。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虎口疔。见该条。
【介绍】:见李惺庵条。
脏腑相合的一种理论。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和营卫气血的正常运行而保持生理活动的协调。六腑传化水谷的功能,就是受五脏之气的配合才能完成。如胃的纳谷需脾气的运化;膀胱的排尿需赖肾的气化作用等。
见金匮要略方论条。
为绘有人体经脉经穴的图象或挂图。此类图象,在唐代以前已有多种流传,均佚。现存近代的明堂图有题为元·滑寿撰,明·吴昆校,清·魏玉麟重刻的一种,共4幅木板刻印挂图。
病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指瘤体日久破溃化脓者。
见《河北中药手册》。为穿山龙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