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霍乱转筋

霍乱转筋

病名。又名转筋霍乱。指霍乱吐利后筋脉挛急者。多因大吐大泻,津液暴失,血气亏损,筋脉失养,或复感风冷所致。《诸病源候论·霍乱转筋候》:“霍乱而转筋者,由冷气入于筋故也,足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人足趾;手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手指,并循络于身。夫霍乱大吐下之后,阴阳俱虚,其血气虚极,则手足逆冷,而荣卫不理,冷搏于筋,则筋为之转,冷入于足之三阴三阳,则脚筋转,入于手之三阴三阳,则手筋转。”《圣济总录·霍乱门》:“霍乱转筋,缘风冷伤于三焦,传于脾胃,得冷则阳气不得宣行,致四肢筋络不得舒缓,此盖中下不足。其候冒闷不安,胫筋挛结,挛肉紧痛,反急于上,盖足阳明之经虚,膀胱之脉寒也。”《罗氏会约医镜·论霍乱》:“今既吐既下,血气大损,津液顿亡,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阴缩舌卷,为难治。经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此转筋霍乱,正反折筋急之病。”治疗可选用理中丸胡椒汤、木瓜汤、金苓露、鸡舌香散等。参见霍乱、寒霍乱热霍乱条。

猜你喜欢

  • 葛可久

    【介绍】:见葛乾孙条。

  • 增补评注温病条辨

    见温病条辨条。

  • 五液之一。又称口津。与唾合称涎唾或唾液。具有滑润口腔和帮助消化的作用。涎为脾液。《素问·宣明五气》:“脾为涎。”脾胃正常则津足,口中和,不燥不渴,食而知味。脾胃虚寒则冷涎上涌,口淡泛恶;胃火炽盛则涎少

  • 闪罐法

    拔罐法的一种,当火罐吸着体表后,立刻除去、又吸上;如此随拔随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为止(一般约需10余次)。如操作时发现罐体太热,必须另换火罐,以免烫伤皮肤。本法多用局部肌肉麻木等症。

  • 乾骚

    古病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即疥疮。详该条。

  • 外踝尖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位于足外踝之高点上。主治淋病,脚气,牙痛,白虎历节风痛,小腿外侧肌群痉挛等。点刺出血。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经行或前或后

    见陈稚泉《妇科心得》。即经行先后无定期。详该条。

  • 怒气肋痛

    证名。见《春脚集·胸肋部》。指恼怒伤肝,气郁胁肋而致的肋痛。治宜理气和血,如香附、川芎、当归、柴胡、青皮等药。《证治准绳·杂病》:“怒气者,脉弦实有力,大剂香附合芎归之属。”参见肝郁胁痛、肝气胁痛条。

  • 张子刚

    【介绍】:见张锐条。

  • 伤寒辨证

    书名。4卷。清·陈尧道撰。刊于1678年。作者汇集宋元以来诸家学说,以阴、阳、表、里、虚、实等基础理论分析、论证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病的诊断和治法。另有药方部分,熔经方、时方于一炉,阐明其主治、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