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霖六
【介绍】:
见靳起蛟条。
【介绍】:
见靳起蛟条。
病证名。指外感风热侵袭阳经的齿牙出血。《症因脉治》卷二十:“外感牙衄之症,身发寒热,烦闷不安,目痛头额痛,鼻干不眠,牙血暴出。”多因太阳表邪,侵入阳明,或阳明本经热甚所致。治宜清热解表,选用葛根羌活汤
出《延寿第一绅言》。古称生子为弄璋。
病证名。与胬肉攀睛相似,亦是血丝赤膜从眦部横贯白睛,直达黑睛,即“两头尖薄,中间高厚,肉红色如蚂蝗状,横卧于中”(《证治准绳·杂病》)。参见胬肉睛条。
【介绍】:见郑宏纲条。
病证名。小儿痉病之一。又名暑风。为感受暑温之邪,以致抽搐,发痉急骤,甚至角弓反张的症候。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清·吴鞠通《解儿难》:“夏日小儿身热头痛、项强无汗,此暑兼风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饮;有汗则用银
运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用于肾阴亏、肝阴虚、肝火有余的证候。表现为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痠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可用干地黄、山茱萸、枸杞子
病名。指位于巨阙穴处的痈。巨阙穴为心之募穴,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八:“巨阙隐隐而痛者,心疽也。心上肉微起者,心痈也。”由心火炽盛,兼平素过度饮酒或贪食辛热,积热化火而成。证见寒热身疼,头面色赤
拔罐法的古代名。出《本草纲目拾遗》卷二。详火罐法条。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讨论真气与邪气的离合,说明在针刺时应掌握邪气初至真邪未合的时机,而及早治疗,故名。文中还介绍了针刺的宜忌和操作方法,强调刺法必须结合天、地、四时、五行、三部九候,全面审察。
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陈皮、延胡索、郁金、菖蒲、牵牛子、五灵脂(醋炒)、莪术(醋炒)、牡丹皮、白芍药各500克,枳实((麸炒)1500克,龙胆草、青皮各1000克,郁李仁、沉香各2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