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七方。桑螵蛸(酒炒)、升麻、全当归(酒炒)、茯神、茺蔚子各二钱,黄芪五钱,沙菀子、山茱萸各三钱,白芍药一钱半。先用小羊肚一个洗净煎汤,代水煎药服用。治产后小便不禁,或脬损。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多由风寒外侵,风盛血燥,寒滞血脉,肤失濡养而成。患处皮肤枯燥,干裂疼痛,甚则皮脱。用葱汤外洗,涂润肌膏。
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条。
证名。指咳唾脓血。《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多由邪火血热凝滞伤肺所致。本症可见于肺脓肿、支气
《疡医大全》卷七方。蟾酥一分,雄黄三分,蜈蚣一条。为细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葱酒送下。治疔疮肿毒,时毒初起者。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腹大而有青筋者。见丁奚条。
【介绍】:见赵贞观条。
见《四川中药志》。为节节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普济方》。为棘针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即经血崩下而夹瘀血在内,以致淋沥不断,谓之崩中漏下。多因劳伤过度,冲任气虚不能统制经血,故忽然崩下,或漏下淋沥不止。其夹有五色者,古人认为乃随各脏之虚而出现有赤、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