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不著撰人。约成书于公元八世纪。系敦煌出土之医学残卷。原书分若干篇,现仅存第一、二篇。首篇主论诊脉部位、三部九候、七诊、寸口诊脉法。二篇分述诊脉之轻重缓急、呼吸至数,以及弦、浮、滑、实、革、动、沉
见《本草从新》。为黄连药材之一种,详黄连条。
清法之一。又称苦寒泄热。即用苦寒药物清除里热的治法。如临床上所见身热、头痛、口渴、小便黄的里热证,可用黄芩汤等方。如里热严重,兼见谵语发狂,或吐血、衂血、发斑,苔黄或干黑起刺,脉沉数有力者,可用黄连解
见《中药志》。为蛤蚧之别名,详该条。
即下法。详该条。
病证名。指血不养筋,肢节活动不利,动则作痛的病症。《丹溪心法·中风》:“筋枯者,举动则痛,是无血不能滋养其筋。”可见于年老体弱之人。亦为中风后遗症之一。
出《神农本草经》。又名榆子、榆荚仁、榆钱。为榆科植物榆Ulmus pumila L.的果实。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微辛,平。健脾利湿,安神,杀虫。治带下,食欲不振,神经衰弱失眠,小儿疳热羸瘦。煎服:4
见《湖南药物志》。为盘龙参之别名,详该条。
药物发泡灸法之一。用斑蝥末敷贴有关穴位使之发泡的方法。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贴在有关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内,上面再贴一胶布。以局部起泡为度。适用于关节疼痛
喻罗网状的络脉。指附着于脾之大络(大包穴)周围的络脉。《灵枢·经脉》:“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