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七情泻

猜你喜欢

  • 耳上发际

    即耳上,见该条。

  • 带下黄候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即黄带。详该条。

  •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伤寒论》方。又名白术附子汤。炮附子三枚,白术四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水煎,分三次服。初一服,其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

  • 芦荻头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芦竹根之别名,详该条。

  • 对口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即脑疽,见该条。

  • 流火流痰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流火流痰痧》:“痧毒传变,不待时日,朝发于足而足肿痛,夕流于手而手肿痛,朝发于肌肤而肌肤红肿,夕入于里而痰喘不休。此等之痧,乍隐乍现,乍来乍去,按之脉而痧脉或不现,最难识认。如痧

  • 痰涎

    小儿病多涎者,《太平圣惠方》谓为“风热壅脾,积聚成涎”所致。《幼科释谜》:“小儿涎痰,“痰由涎结,涎乃脾泔。脾运胃液,肢体皆咸。脾气不足,风热相兼。壅遏中脘,口沫淹淹。乃生壮热,惊搐渐添。”“然痰与涎

  • 蝉退

    出《眼科龙木论》。即蝉蜕,详该条。

  • 鸡冠苋

    见《本草纲目》。为青葙之别名,详该条。

  • 巫方

    【介绍】:见巫妨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