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清·赵楷《百草镜》。为仙鹤草之别名,详该条。
指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主要穴位。《灵枢·四时气》:“风肤胀,为五十七痏。”参见水俞五十七处条。
温病治法之一。见《时病论》。用于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口渴、小便黄、无汗,苔黄,脉数,可用鲜芦根、石膏、连翘、竹叶、淡豆豉、绿豆皮等,清凉透邪,诸证可随汗出热退而解。
出《本草纲目》。为谷芽之别名,详该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胡颓子根之别名,详该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古代对接生员的称呼。
经外奇穴名。出《银海精微》。别名鼻通、鼻穿、穿鼻,位置缺如。近代定位于鼻骨下凹陷中,当鼻唇沟上端尽处。布有筛前神经,滑车下神经,眶下神经分支和面动、静脉。主治过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旁窦
出《婴童百问》。即赤游丹。详该条。
病证名,又称风泄,见《医学入门》卷四。详风泄条。
见小儿药证直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