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六方。葳蕤、茯苓、酸枣仁、石膏各一钱,人参七分。水煎热服。治病后多寐,身犹灼热。
亦名胞浆、胎浆。《脉经》:“妇人怀躯六、七月暴下余水,其胎必依而堕。此非时,孤浆预下,气血皆虚故也。”即羊水。
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四肢倦重,身常发热,胸痹引背,不能多食,名曰喜膈。”参见五膈条。
病名。①《不居集》卷四:“盛暑之月,火能烁金,不禁辛酒劳热躁攘,火动心脾,令人咳嗽气喘,骤然吐血衄血,头目不清,胸膈胀闷,烦渴不宁,即童稚老夫,亦有此病,昧者以为痨瘵,不知火载血而上升,非真阴亏损,而
经隧的支别络脉。《灵枢·刺节真邪》:“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
出《李氏草秘》。为菟丝之别名,详该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臭牡丹之别名,详该条。
遶,音义同绕。出《针灸集成》。即肠绕,见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为麻蕡之别名,详该条。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竹茹,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