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音树(shù)。①数目。亦指五行的生成数。《素问·刺禁论》:“愿闻禁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常之气……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②几、几条。《灵枢·邪客》:“数脉并注。”③
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舌缩短不能言,名曰阴强之症。”“舌者,心之官也……心病者,舌卷短,颧赤”(《灵枢·五阅五使》)。参见舌卷条。
病名。指饮食不化随即泻出。又称直肠泄、直肠、直腹泄。《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药与食入口即泻下者,名直肠泻。”《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直肠泻,食入辄下完谷,参附理中汤加诃子、肉果、煨木香。”亦可用木
病名。生于足跟的肿疡。《外科大成》卷二:“土栗,生于足跟之旁,黄肿如琉璃,无脓,由行路崎岖,肭伤筋骨所致。”又名琉璃疽、跟疽、牛茧蚕。因局部长期受压和磨擦,气血阻滞所致。生于足跟部,疮形如枣栗,色黄而
审察舌、鼻、目、口唇、耳等苗窍的变化,作为识别内脏病变的参考。如心火炽盛可见舌赤糜烂;邪气壅肺,可见鼻翼煽动;肝胆湿热,可见目睛发黄;脾胃虚寒,可见口唇淡白;肾气亏损,可见耳鸣等。参见五官条。
指全身骨胳。肾主骨,生髓,髓藏于骨中,故骨属奇恒之腑。《灵枢·经脉》:“骨为干。”骨性坚刚,能支持形体,为人身之支架,这种作用有赖于髓的滋养。若精髓亏损,骨失所养,则有不能久立、行则振掉之症。
病名。①指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性病。《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②指感受暑邪随即发生的热性病症。《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
见《广东中草药》。即油柑虫节,详该条。
书名。6卷(章句4卷,方解2卷)。清·陈恭溥编撰。刊于1851年。作者认为:“凡注解经书,必明句读。”故于《伤寒论》注本中以章句明晰的《伤寒论直解》(张锡驹撰)和颇能阐发精义的《伤寒论集注》(张隐庵编
病名。多由风热外袭,致邪热壅塞肺系而成。《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风热而起,满口发细红点,根常淡白,舌下两边三四块,六脉洪紧。”治宜疏风清热、利咽。用六味汤加玄参、黄芩、栀子、花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