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陈念祖条。
病名。出《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眼胞痰核、胞生痰核、胞睑肿核、眼泡痰核、目疣。多由脾胃蕴热与痰湿相结阻滞经络而发。本病“睥外皮内,生颗如豆,坚而不疼。火重于痰者,其色红紫,乃痰因火滞而结。此生于上睥者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榕须之别名,详该条。
见苏州医学院《中草药手册》。为宝盖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学家。字良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精于医术,弘治间(1488~1505年)任太医院医士,后赠为院使。尤其精于儿科,并有不少独特的论述,主张治病必求五行生尅之理。著有《保婴撮要》,后由
证名。指胁下胀满。多由气血不利,或为邪袭而致。《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参见胁满
外伤名。见《千金要方》。即犬噬人伤。详该条。
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气偏胜,则可产生热性的病变。
即乌贝散。见该条。
即醋心。《齐民要术·作酢法》:“酢,今醋也。”详醋心、吐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