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底
即咽后壁。
即咽后壁。
病名。见《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即下疳。见该条。
【介绍】:清代藏医学家。著有《医学史甘露长河》,未见传世。
见《广西中药志》。为金樱子之别名,详该条。
出《褚氏遗书》。即双胎。
见伤寒百问歌条。
《外台秘要》卷九方。苏子一升,半夏(洗)四两,桂心、炙甘草、人参各一两,陈皮、干姜、茯苓各三两。水煎,分三次服。治气上迫满,或气不通,烦闷喘呕。若虚热,去干姜,用生姜六两,并加黄芩二两。
痧证之一。指暑天感受秽浊所致的痧症。《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暑痧,头眩恶心,自汗如雨,脉洪拍拍,上吐下泻,腹痛或紧或慢。”治宜清暑化浊,用薄荷汤。参见痧条。
【介绍】:见祁宰条。
证名。指膈上自觉有物梗阻而烦闷不舒。可见于外感和杂病的多种疾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伤寒论今释》卷四:“
舌红、长大胀出口外。乃心火热毒之候,宜清心泻火,外用银针刺出恶血,再用冰片,牛黄末掺于舌上(见《伤寒舌鉴》)参见舌胀大、伸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