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见《针灸学》(江苏省中医学校)。即疝气穴。见该条(图10)。图10
病证名。久痢不止,腹痛不除的证候。因久痢而脾胃虚弱,冷气在内,与脏气相搏,正邪交争,故令腹痛不除。治宜温养脾胃,用肉豆蔻散(《证治准绳》:肉豆蔻,青橘皮,黄牛角腮、当归、地榆、厚朴、黄连、干姜)。
见《中级医刊》(5):57,1959.即芭蕉油,详该条。
见《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即五味子丸第一方之二,见五味子丸条。
【介绍】:清代医家。字飞霞。广东罗浮人。曾从一名道士学气功,并成为道士,同时行医,对小儿科尤其擅长。他采集过去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临证经验,编成《幼幼集成》一书,其中包括不少民间验方和外治法,对痘疹的叙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二方。木鳖子五个,松香四两,铜录、杏仁各一钱,乳香、没药各二钱,蓖麻子(去壳)七钱,巴豆肉五粒。捣膏,浸凉水中,用时随疮大小,用手捻成片,贴疮上。治疮疡疔毒初起,瘰疬,
见《本草纲目》。为蛤蚧之别名,见该条。
五疳之一。又名惊疳。是因小儿恣食肥甘,积滞生热,热传心经所致。症见患儿面红,眼白中有红丝,高热,有汗,时时惊烦,咬牙弄舌,口燥渴饮,口舌生疮,胸膈烦闷,睡喜伏卧,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热重者宜清心泻火,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即代指,见该条。
病证名。见《罗氏会约医镜·杂证》。多因脾肾不足,津液不行,停滞成痰所致。证见头重眼花,脑转眩冒,倦怠嗜卧,脉缓而滑。治宜补脾肾,化痰浊。方用苓桂术甘汤、六君子汤、归脾汤、八味丸等。参见眩晕、痰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