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阳

太阳

经外奇穴名。出《银海精微》。别名前关当阳。本穴位置原载:“在外眥五分是。”《圣济总录》:“眼小眥后一寸。”《奇效良方》:“在眉后陷中,太阳紫脉上。”今多据《圣济总录》结合《奇效良方》等,定位于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中点后开1寸处。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深层为颧颞神经,并有颞筋膜间静脉丛,颧眶动、静脉,颞深动、静脉通过。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直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图20)。②经穴别名。出《千金要方》注。《东医宝鉴》作大阳。即瞳子髎,见该条。③人体部位名。指颞颥部。位于眼眶(眉棱骨)的外后上方,当颧骨弓上方的部位。④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即上部天,两额动脉,以候头角之气。⑤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即文台稍上靠内侧处。《奇效良方》:“左太阳并口角红脉现,变蒸候,主烦躁啼叫,头肚上温温壮热,……。”参见文台、武台条。

图20

猜你喜欢

  • 破膝风

    见《分类草药性》。为破骨风之别名,详该条。

  • 沈氏尊生书

    丛书名。72卷。沈金鳌撰。刊于1773年。作者认为“人之生至重,必知其重而有以尊之,庶不致草菅人命。”故以“尊生”为书名。全书共七种,即:《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

  • 郭志邃(suì 岁)

    【生卒】:十七世纪中叶【介绍】:清代医家。字右陶。槜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人。因见当时痧胀等疾疫流行,而疗法不多,乃根据儿科诊治痧疹之理,采集前人有关经验,撰成《痧胀玉衡》一书(1675年刊行),论述

  • 子午捣臼

    针刺手法名。出金·窦汉卿《金针赋》。其法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左转九次,再紧提慢按,右转六次。如此反复多次,能导引阴阳之气,用以治疗水肿、气胀等症。

  • 椅当

    正骨器械。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即椅靠背。指用木制有椅当(靠背)椅子。椅当上垫棉垫,适用于肩关节脱臼复位。让患者侧坐于椅上,把椅当置于患侧腋下,患肢垂于椅当外,一人固定患者于椅上,医者两手持患腕上部

  • 小儿好睡

    证名,见《明医杂著》。小儿脾胃嫩弱,消化机能不强,喂养不当,容易导致消化失常,湿阻中焦,升降不利,或乳食停滞而成此证。治宜健脾化湿为主,用六君子汤。有乳食滞的,兼以消食导滞,如山楂、神曲、麦芽之类;若

  • 驴嘴风

    病名。系下唇生疮,唇部肿起者。多油痰毒邪火上冲所致。《重楼玉钥》卷一:“驴嘴风生在下唇,逐时肿大不堪论,更加作痛如刀刺,敷药频施效自神。初起下唇生一红疮,逐时肿大,渐至下唇长出。”疼痛甚剧,或身发寒热

  • 妊娠中恶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指孕妇中邪恶之气,症见忽然心腹刺痛,闷绝欲死。治宜扶正祛邪安胎。方用当归散(《证治准绳》:当归、丁香、川芎、青橘皮、吴茱萸),或用金银藤煎汤饮服。

  • 杂病广要

    书名。30卷。日本·丹波元坚撰。刊于1853年。本书广泛选集了我国历代医籍中有关内科杂病(不包括伤寒)的论述分类编辑而成。共分外因类、内因类、诸气病、诸血病及脏腑类五类。每类又各分若十病证,对于每种病

  • 膜入水轮

    病证名。指翳膜侵及瞳神者。又名膜入冰轮、膜入瞳神。《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此因黑睛上生疮,稍安其痕不没,侵入水轮,虽光未绝,终亦难治。”参见宿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