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东中药》。为老鹳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三:“骨槽疽生于膝盖上,并脚踝上腕,其痛时如刀割,其痒似虫钻。……治法同附骨疽。”
病名,见清·叶其蓁《妇科切要》。即捧心生,详该条。
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即水毒病。详该条。
古诊法。出《素问·方盛衰论》。度,衡量测度。古代有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等五度,五度有虚有实,合称十度。用针前,先辨别十度,可以较准确地进行补泻刺法。参见各条。
见《千金翼方》。为肉桂药材之一种,系加工除去栓皮者,详肉桂条。
见珍珠囊药性赋条。
出《世医得效方》。即初生拭口。详该条。
见《东医宝鉴·内景篇》卷三。即四乌鲗骨一芦茹丸,见该条。
又名募原。①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王冰注:“膜,谓膈间之膜;原,谓膈肓之原。”丹波元简认为:“盖膈幕(膜)之系,附着脊之第七椎,即是膜原也。”(《医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