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龙涎香,详该条。
即着噤。见《幼幼新书》卷五。详着噤条。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六。为臀痈之肿平根深者。若发于臀之下缘承扶穴部者最疼。治以内托为要。余证治见大腿痈及外痈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沉香郁金散,见该条。
病名。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即发于足背或足小趾后京骨穴等处之疽。脓少、瘙痒。治同足背发。
病名。系指齿缝间流脓,愈而复发。《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肿脓汁出,愈而更发,谓之齿漏疳。”属牙漏。详牙漏条。
古病名。出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即疥疮。详该条。
《傅青主女科》卷下方。人参、当归(酒洗)、炒苏子各一两,白芍药(酒炒)、麦门冬(去心)、白术(土炒)各三钱,茯苓二钱,熟地黄五钱,陈皮三分,炒砂仁一粒,神曲(酒炒)一钱。水煎服。治妊娠恶阻。
见《汝南圃史》。为大一枝箭之别名,详该条。
见《幼幼集成》卷二方。即沆瀣丹,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