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寒痹白喉

寒痹白喉

病名。《喉科种福》卷五:“又有白骨横于喉向者,其痛异常,此中寒喉痹阴火上蒸精垢,结而成块,坚白如骨,外观恶寒,嗜卧不渴,懒言、舌滑而冷诸阴证阴气复逼喉间,清涎成流而出。”治宜用黄芪15克、法夏4.5克、生附子(炮去皮脐)12克、熟附子12克、甘草4.5克煎服。

猜你喜欢

  • 石柏

    见《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为地柏枝之别名,详该条。

  • 臭金风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五色梅之别名,详该条。

  • 燕口疮

    病证名。又名燕口、口吻疮。指口角生疮而湿烂。《诸病源候论》卷五十:“此由脾胃有客热,热气熏发于口,两吻生疮,其疮白色,如燕子之吻,故名为燕口疮也。”亦见于《疡医大全》卷十四。多由脾胃有热上攻口唇所致。

  • 宣肺

    又称宣白。宣通肺气的方法。肺气不利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用麻黄、北杏仁、桔梗、紫菀、紫苏之类开通肺气,化痰止咳。

  • 栝蒌根汤

    《症因脉治》卷二方。天花粉、麦门冬、知母、石膏、甘草。水煎服。治燥火烁肺,口渴身热,二便赤涩,喘咳气逆,面赤唇焦,吐痰难出。

  • 血泄

    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大小便下血。《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血泄,热客下焦,而大小便血也。”详便血、尿血条。

  • 痘疹闷乱

    病证名。痘疹神识不清的一种表现。《痘疹心法》:“谵妄、狂扰而烦躁者,谓之闷乱。”一般为湿热、痰浊或瘀血阻塞心包,扰及神志所致。治以清热化湿,豁痰消瘀为宜。烦热闷乱,宜清心解毒,用导赤散加银花、连翘、山

  • 雷公

    【介绍】:①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黄帝之臣,精于针灸学术。旧说黄帝与雷公论医药而创制医学。《内经》中的《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等多篇,均以黄帝与雷公论医药的体裁写成

  • 针经节要

    针灸著作。1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金元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的医学丛书《济生拔萃》中。本书系节录《针经》(后世传本即《灵枢》)中十二经脉的五腧穴流注部分并加以发挥而成。首论十二经气血多少、十二经流注孔穴

  • 陈邦宪

    【介绍】:见陈仕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