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小儿哮喘

小儿哮喘

病名,又名小儿吼病。哮和喘是两种不同的症状,《罗氏会约医镜》:“喘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惟呼出一息为快,此肺经邪气实也。……哮者,其症似喘,但不如喘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开,呀者口闭,俱有声音,甚至隔壁亦闻,似痰结喉间,与气相击,故出入有声,此为痰火郁于内,风寒束于外。”哮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寒冷季节及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其病机与肺、脾、肾有关,薛铠保婴撮要》认为:“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使肺失宣降所致。由于肺气根于肾,如哮喘延久,肾气虚衰,并可出现肾不纳气上实下虚的情况,故有“急则治肺,缓则治肾”的治则。哮喘发作期,以平喘降逆宣肺化痰为主,用定喘汤五虎汤,痰多者,配合涤痰汤加减以豁痰。缓解期则宜调理脾肾如异功散黄芪紫菀,或六味地黄汤加胡桃,补骨脂

猜你喜欢

  • 阴阳跷四穴

    出《素问·气穴论》。即阴跷脉的照海穴,阳跷脉的申脉穴,左右共四穴。

  • 滂藤

    出《本草拾遗》。为扶芳藤之别名,详该条。

  • 胸骨肋断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六。即胸、肋骨伤折。详见胸骨伤条。

  • 大趾

    足的第一趾。又名足大趾。《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 针刺深度

    指针刺时,针体进入机体的深浅程度。《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勿过其道。”指出针刺时要根据疾病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深度。一般在肌肉丰厚处可予深刺,在重要脏器邻近的穴位或肌肉浅薄处则

  • 洞泻

    病名。指饮冷受寒所致的泄泻。《古今医彻·泄泻论》:“寒胜则洞泻而澄彻清冷。”《不知医必要·泄泻》:“洞泻一症,忽然大泻不止,或汗或喘,最为危候。多因夏月伏阴在内,虚寒人恣食寒凉蔬果所致。须连服大剂附子

  • 乌珠

    眼的部位名。见《证治准绳·杂病》。乌珠属肝。即黑睛。详该条。

  • 针经摘英录

    针灸著作。1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宋末元初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的医学丛书《济生拔萃》中。首为九针式及图、折量取腧穴法、补泻法、用针呼吸法;次为治病直诀刺,其中列举了针灸治疗偏正头痛、眉攒内疼痛等69种

  • 野薄荷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山藿香之别名,详该条。

  • 衈(ěr 尔)

    病证名。衈者,“耳血也”(《玉篇》)。《红炉点雪》卷一:“耳出血曰衈。”系指耳中出血。由少阴亏损,虚火上炎致者,耳中血出淡红,不疼不肿,或兼见手足心热,唇红颧赤,脉象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止血。可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