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药
见《红河中草药》。为小红参之别名,详该条。
见《红河中草药》。为小红参之别名,详该条。
指各部脉搏跳动参差不齐,不相协调。《素问·三部九候论》:“参伍不调者病。”
①指用火烧针。又称焠针、火针。《灵枢·经筋》篇在论述经筋痹症的治疗时,用“燔针劫刺”的方法也就是将针以火烧红后,迅速地刺入选取的刺激部位,旋即拔出的一种疗法。明代吴鹤皋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解中称:“燔
出《开宝重定本草》。又名蒻头。为天南星科植物魔芋Amorphophallus rivieri Durieu的块茎。分布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甘肃、陕西等地,多为栽培。辛,温,有毒。化痰散结,行
证名。见《类证治裁·哮症论治》。指肺热炽盛,痰壅气升所致的哮吼。多在夏月暑火旺盛时发作。症见哮喘痰鸣,烦热燥渴等。治宜清肺泄热,佐以顺气化痰,如桑白皮汤、白虎汤加黄芩、枳壳、栝蒌等药。《鸡鸣录·哮喘》
医案著作。余瀛鳌、高益民编。此书重点选辑我国现代135位著名医家的临证验案四百三十六例,分为伤寒温病、内科杂病、妇产科病、儿科病、外科皮肤科病、五官口腔科病诸门类。选案力求证因精审,辨证允恰,理法方药
①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③脉搏,脉象。《灵枢
《千金翼方》卷十八方。川椒一分,瓜蒂半两(《外台秘要》卷四引深师方作二分)。为细末,每服一方寸匕,日三次。治膏疸,饮少溺多。
病证名。出《颅囟经》。指小儿疳痢伴有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脓血的症候。治宜温中止痢之剂。
见《广州植物志》。即咸虾花,详该条。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三。由于硬下疳引起的横痃破溃。鱼口的命名来源有二说:一为左称鱼口,右称便毒。二为因其创口久久不敛,呈长形如鱼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