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州植物志》。为鸢尾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东中药》Ⅱ(生草药部分)。为毛麝香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经集注》。即柏子仁,详该条。
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舌吐长不收,名曰阳强。”参见舌纵条。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即疿疮。见该条。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五。即目赤烂。详该条。
白苔中心变黄,是表邪未罢,传里化热之象。若膀胱气化不利,水饮停胸,除有表证外尚可见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苔白中黄而粘腻,宜五苓散加益元散治疗(见《伤寒金镜录》)。
①指人的五脏虚、天气虚及感受虚邪更伤正气。《素问遗篇·本病论》:“人之五脏,一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因而三虚。”②指辨证的三类虚证。《难经·四十八难》:“人有三虚三实。”三虚指:濡为脉虚;
见西晋·崔豹《古今注》。即蝌蚪。详该条。
见《江西草药》。为秋鼠曲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