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阳不振
同心阳虚。详该条。
同心阳虚。详该条。
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丁公藤之别名,详该条。
出《证治准绳·痘疮》。即贯脓。详该条。
见《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即栝楼反,详该条。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血虚眩晕》。又称血虚眩运,详该条。
指阴寒偏盛。阴盛则阳衰,往往出现厥逆、痰饮、水气等内寒证。《素问·调经论》:“阴盛则内寒。”
同居经。月经按季来潮,故名。见居经条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牛蒡子一钱半,当归七分,黄芪、连翘各一钱,柴胡、黄芩、地骨皮各八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治水痘,色红根散、不长发。
病证名。《叶氏女科证治》:“经来成块如葱白色,或如死猪血黑色,头昏目暗,口唇麻木,此虚冷也,药忌寒凉,急服内补当归丸(方见经来成块条)。”
书名。秦伯未编著。作者认为:“钻研仲景著作,主要是学习他的辨证和治法”(见本书虚劳病),遂打乱原整理本的编次,按病类分为痉病、湿病、暍病、疟疾、虚劳病、消渴病、黄疸病、妇科病等37种,选录《金匮要略》
见《药品化义》。为黄芩之老根,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