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慢惊风

慢惊风

出《太平圣惠方》。又名天吊风惊风的一种证型。大多出现于大病、久病之后,但也有因小儿体弱,一病就成慢惊者。临床以发病缓慢,无热,抽搐时发时止,缓而无力为其特点。《证治准绳·幼科》:“慢惊之候,或吐或泻,涎呜微喘,眼开神缓,睡则露睛,惊跳搐搦,乍发乍静,或身热,或身冷,或四肢热,或口鼻冷气,面色淡白淡青,眉唇间或青黯,其脉沉迟散缓。盖由急惊过用寒凉,或转太骤,传变成之。”治以培补元气,温运脾胃为主。可用逐寒荡惊汤(《福幼新编》:胡椒、炮姜、肉桂丁香灶心土)或六君子汤加全蝎木香白附子南星。如脾虚肝旺,惊搐频作,宜健脾平肝,用缓肝理脾汤(即异功散桂枝白芍扁豆山药)。但也有久病伤阴虚风内动者,宜滋阴镇静,用阿胶鸡子黄汤(《通俗伤寒论》:阿胶、白芍、石决明、双勾藤,生地、炙甘草茯神鸡子黄络石藤牡蛎)。

猜你喜欢

  • 躁切

    急躁。《素问·五常政大论》:“其气扬,其用躁切。”

  • 肉节

    指肌肉与骨节相连部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

  • 甲乙经

    即《针灸甲乙经》。详该条。

  • 疏肝解郁

    即疏肝。详该条。

  • 舂杵

    正骨器械。《世医得效方》卷十八:“肩胛上出臼……须用舂杵一枚,小凳一个。令患者立凳上,用杵撑在下出臼之处;或低,用物簟起;杵长则簟凳起。令一人把住手尾,拽去凳,一人把住舂杵,令一人助患人放身从上坐落,

  • 阴毒

    感受疫毒所致的一种病证。《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其证类似后世所称之温疫、温毒发斑,以其面目青、身痛,故称“阴毒。”

  • 缠耳

    病名。《证治准绳·疡医》卷三:“缠耳常出白脓。”多由湿浊痰毒上犯耳窍所致。耳中出脓色白,听力下降。治宜解毒排脓。可选用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胆汤等加减。参见聤耳条。

  • 白厚干苔舌

    舌苔白厚而干燥的舌象。为脾胃热滞或邪在少阳之证(见《辨舌指南》)。

  • 扭痧

    推拿方法。即提痧。见该条。

  • 唐宗泰

    【介绍】:参见唐玉书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