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名。①指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痏也。”《
病证名。指眩晕由心下或膈间停饮所致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证治汇补·眩晕》:“停饮眩晕
五行学说术语,见《类经图翼》。系把六、七、八、九、十等五个自然数分别配属水、火、木、金、土,称为“五行成数。”具体内容和意义参见“五行生数”条。
病名。①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发于尻,名曰兑疽。”又《灵枢·痈疽》:“发于尻,名曰锐疽。”兑通锐,兑疽即锐疽。详见鹳口疽条。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发于股阳,名曰兑疽。其状不甚变,而脓附骨。
病证名。《银海精微》:“五脏虚劳,风热冲入肝膈,上胞,阳明经毒壅,血气凝滞,故生赤膜下垂,谓之垂帘翳。”详赤膜下垂条。
又称燥火。指感受燥气,津液耗伤,以致化热化火。《时病论》:“若热有汗,咽喉作痛,是燥之凉气,已化为火。”症状尚可有牙龈肿痛,耳鸣,或鼻衄、干咳、咯血等。治以清热生津为主。
见《浙江民间草药》。为苍耳之别名,详该条。
古病名。古代二十三种蒸病的总称。《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二十三蒸:一、胞蒸,小便黄赤;二、玉房蒸,男则遗沥漏精,女则月候不调;三、脑蒸,头眩闷热;四、髓蒸,髓沸热;五、骨蒸,齿黑;六、筋蒸,甲焦;
即肾气虚。详该条。
出《神农本草经》。为麻蕡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