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暗痧

暗痧

痧证之一。①《痧胀玉衡·暗痧》:“心中闷闷不已,欲食不食,行坐如常,即饮温热,不见凶处,更无心腹腰背疼痛之苦,但渐渐憔悴,日甚一日,若不知治,亦成大害,此痧之慢而轻者也,放之即愈。亦有头痛发热,心中作胀,类于伤寒;亦有寒热往来似疟非疟,闷闷不已;亦有咳嗽烦闷,有似伤风;亦有头面肿胀,两目如火;亦有四肢红肿,身体重滞,不能转侧,此痧之慢而重者也。误服热汤、热酒、热物,遂乃沉重,或昏迷不醒,或痰喘气急,狂乱见凶。如遇是症,必先审脉辨症的确,果系何因,在表者刮,在中者放,在里者或丸,或散,或煎剂,必须连进数服,俟其少安,渐为调理。”方用宝花散蒺藜散沉香郁金散等。②即妇女倒经痧。《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妇女倒经痧,经行之际,适遇痧发,经阻逆行,或鼻红,或吐红,肚腹肿胀,卧床不能转侧,肚腹不痛,亦为暗痧。若痧毒攻坏脏腑者不治,急放痧。宜五十三号大壮方。”参见条。

猜你喜欢

  • 横三间寸

    灸法用语。《备急千金要方》:“凡经云横三间寸者,则是三灸两间,一寸有三灸,灸有三分,三壮之处即为一寸。”意指三个底径三分的艾炷横行排列,其两端间的距离当为一寸,因称横三间寸。说明施灸时的艾炷底径不能小

  • 金豆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蓖麻子之别名,详该条。

  • 平剂

    指性味平和的方剂。

  • 房劳复

    劳复证之一。《重订广温热论·温热复症疗法》:“房劳复者,即女劳复,一名色复。温热瘥后,气血未充,早犯房事,则内损真气,外触邪气而复作也。其症头重不举,目中生花,腰胁痛,小腹里急绞痛,憎寒发热,或阴火上

  • 睥肉粘轮

    病名。又名睑粘睛珠、睑倒粘睛。多因风热上攻,热燥血涌、气血瘀阻而成。常可见于椒疮重症。此外,烧伤及腐蚀性物质入目等亦可造成本病。《证治准绳·杂病》:“目内睥之肉与气轮相粘不开,难于转运。”相当于今之睑

  • 葱白头

    见《药品化义》。即葱白,详该条。

  • 滋阴大补丸

    《类证治裁》卷五方。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牛膝、杜仲、五味子、巴戟天、小茴香、肉苁蓉、远志、石菖蒲、枸杞子、大枣。为末,炼蜜为丸。治膏粱湿热伤精,阴虚胫膝痿弱。

  • 水癞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由毒邪入肾经所致。多先得水病,因而停留,又为风湿触激,即变成疮。逐渐遍体腐烂,色呈黑紫,脚底溃漏,甚至阴茎腐蚀,四肢无力,日久眉睫脱落。相当于晚期瘤型麻风。

  • 五脏之长

    肺在体腔脏腑中位居最高,真气的充养全身,水谷津液的敷布,都必须依赖肺气呼吸宣化,故肺为五脏之长。《素问·痿论》:“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张志聪注:“脏真高于肺,朝百脉而行气于脏腑,故为脏之长。

  • 新针灸学

    书名。朱琏编。共分5篇:第一篇绪论;第二篇针灸治疗原理;第三篇为孔穴总论及针术,灸术方法;第四篇孔穴各论,按全身各部位分述孔穴的位置和主治;第五篇为各科疾病的针灸治疗。书末附以新中国医学者对针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