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病邪侵袭。《素问遗篇·刺法论》:“真气不正,故有邪干。”
亦称湿郁热伏。因湿邪阻遏而致热不能宣散透发的现象。表现为身热不扬、午后热高、汗出而热不退、神疲、头重、胸闷腹胀、厌食、小便黄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等。
见《张氏医通》卷十三。即舒筋散,见该条。
①经穴名,代号BL12。亦称风门热府,出《针灸甲乙经》,别名热府。属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太阳之会。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二肋间动
即内外,代表疾病在表在里的不同部位或阶段,也泛指发生在内脏或体表的两类疾病。《素问·至真至大论》:“病之中外,何如?”
证名。指脚底肌肤、筋脉着地作痛。《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萎,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多由脾病湿盛所致。本证可见于痿、痹、脚气等病证。
即己位。古天文学家取比较固定的恒星(二十八宿)以标志天体的部位,东西南北各七宿相连成一大圈,二十八宿各有方位。以十干之方位合之,则角轸二宿当东南方的己位。《素问·五运行大论》:“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海带之别名,详该条。
出《外科启玄》卷六。即腋疬。见该条。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小贯众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