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温证指归

温证指归

书名。3卷。清·周杓元约撰于1799年。作者推崇戴麟郊广温疫论》,认为此书“分汗吐等法为六门及诸杂症,条分缕晰,开后人无数法门”,故据戴氏原书的意旨,“略附以温疫所受之原,及诸名家所论,与夫似温症而实非温症等法,汇为一册”(见本书自序)。书中对温病若干问题的论述,多种病证和治法的辨析,治疗方剂的选辑等均能理论联系临床实际,末附温病危重证和羊毛瘟症等治案。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猜你喜欢

  • 虱瘤

    出宋·徐铉《稽神录》:“浮梁生,背突起如盂,痒甚。医士李德立云:‘此虱瘤也。’以药傅之,一夕,瘤溃,出虱斗余,即日体轻。”

  • 辨证奇闻

    见辨证录条。

  • 酒厥

    厥证之一。指酒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的病证。《证治汇补·伤酒章》:“大醉之后,忽然战慄,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又“酒后发厥,四肢俱冷,不省,先以姜汤灌下,然后服药,不可即投寒剂。”《杂病源流犀

  • 带下赤候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即赤带。详该条。

  • 问饮食口味

    十问之一。询问饮食口味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脾胃的功能,判断病势的进退,以及病变的寒热属性等。《景岳全书》:“病由外感而饮食不断者,知其邪未及脏,而恶食不恶食可知;病因内伤而饮食变常者,须辨其味有喜恶,

  • 子烦

    病名。见王肯堂《胤产全书》。亦名妊娠子烦。妇女怀孕后因血聚养胎,阴血不足,或素有痰饮,复因郁怒忧思,致使火热乘心,神志不宁,出现心惊胆怯,烦闷不安的病症。阴虚者,兼见五心烦热,口干,宜清热养阴、除烦,

  • 白膜根

    见《岭南草药志》。为白背叶根之别名,详该条。

  • 齿齼

    病名。因恣食酸味,致使牙齿酸痛感者,谓之齿齼。《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齿齼多由食酸之故。”治宜取核桃肉细嚼。本病类今之牙本质过敏。即牙齼。参见该条。

  • 补火生土

    借五行相生的理论,运用壮肾阳的药物以温补脾气的方法。临床用于怠倦、纳减、泄泻、腹痛、肠鸣、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迟等脾气虚寒证候,宜用四神丸加白术之类。

  • 张畹香

    【生卒】:十八世纪中叶【介绍】:清代医家。浙江绍兴人。著有《张氏温暑医旨》1卷及《张畹香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