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润燥
即养阴润燥。详该条。
即养阴润燥。详该条。
肝属木,脾属土。即肝郁脾虚。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三香丸,见该条。
见《东北植物药图志》。即百合,详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大全》。即膝阳关,见该条。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系一般下级医官职务,官阶从八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下唇粘膜,与承浆穴相对处。主治黄疸,瘟疫,口噤,口臭,面颊肿;以及齿龈炎,口腔炎等。点刺出血。
病证名。见《幼科铁镜》。指脐周绞痛的疝气。详小肠气痛条。
经外奇穴名。见《中国针灸学》。位于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之中点。主治坐骨神经痛。直刺1~1.5寸。艾炷灸5~15壮;或艾条灸10~30分钟。
证名。出《灵枢·卫气》。①指眩晕。《丹溪心法·头眩》:“眩者,言其黑晕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②指视物黑暗不明。《伤寒明理论·头眩》:“眩为眼黑。”《证治汇补·眩晕章》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五。即血灌瞳人。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