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范文>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证名。出《素问·生气通天论》。①指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注解伤寒论》卷二:“烦者,热也。发汗身凉为已解,至半日许,身复热,脉浮数者,邪不尽也,可更发汗,与桂枝汤。”《伤寒明理论》卷一:“烦者,热也,……故又有烦疼,即是热疼,又有烦渴,即是热渴也,以烦为热,又何疑焉?至于胸中烦,心中烦,内烦,虚烦,皆以烦为热。”《诸病源候论·虚劳候》:“男子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②指烦躁。《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王冰注:“烦谓烦躁。”③指内热心烦。《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内热心烦曰烦,故烦者,但心中郁烦也。”参见烦热、虚烦、心烦、烦躁条。

猜你喜欢

  • 回鹘文医学文献

    维医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公元九世纪。主要内容介绍当时维医常用药物,如牛角、石榴、雪鸡脑、狼骨、山羊胆汁、狗脑、茴香。内容简单朴实,丝毫未涉及理论,反映了早期维医学朴素的面貌。现只有手抄本。

  • 鼽骨

    骨名。鼽与顺通。即颧骨。《素问·气府论》:“鼽骨下各一。”

  • 五癃津液别

    《灵枢经》篇名。论述水谷所化之津液各走其道,分而为溺、为汗、为泣、为唾、为髓,是为津液之五别。津液五别之道失常,癃闭而不通,则为水胀之病,故名。

  • 重阳必阴

    阳气重叠过甚,必然向对立的阴气方面转化。参重阴必阳条。

  • 沈氏经验方

    验方著作。1卷。清·沈维基撰于1767年。书中共载验方46首,均系作者试用有效者,方后附若干验案。书末附《胎产良方》,亦多属经验方。现有《三三医书》本。

  • 手足发胝

    病名。指手足皮肤粗厚如茧。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由于气血运行阻滞,不荣肌肤所致。相当于掌蹠角化类疾病。

  • 小骨空

    经外奇穴名,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位于手小指背侧,近侧指骨关节横纹之中点处,屈指取之。一说在手小指背侧,远侧指节骨与中指节骨关节之中点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主治目疾,耳聋,喉痛,指痛等。艾炷

  • 谢毓秀

    【介绍】:明代医生。履贯不详。学医于外祖李岚溪。认为寒为百病之长,故将寒症列于所著《回生达宝》一书之首。

  • 水仙桃草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水苦荬之别名,详该条。

  • 翻胃木

    出唐·侯宁极《药谱》。为常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