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江西草药》。为滴水珠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又称火泻、火泄。《医宗必读·泄泻》:“火泄,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火也,黄芩芍药汤,张长沙谓之协热自利。”详热泻、火泄条。
五疳之一。又名肥疳、食疳、奶疳。是疳疾中的最基本证候。由脾经蕴郁湿热所致。《古今医鉴》:“疳在脾,则面黄身热,腹胀肚大,好吃泥土,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困睡,减食,消瘦。”有时吐泻,夹有蛔虫等。治以攻积
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为螺厣草之别名,详该条。
指虚损由下部脏腑发展到上部脏腑的病机。参见上损及下条。
见率骨条。
六阳律与六阴律的合称。参六律条。
病名。出《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脱疽之色赤、肿痛如汤泼火燎者。见该条。
即肥儿丸第二方,见肥儿丸条。
见《滇南本草》。为荆芥之别名,详该条。